从作用机制来看,司普奇拜单抗靶向 IL-36 受体,主要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GPP)等罕见炎症性皮肤病;美泊利珠单抗则特异性结合 IL-5,适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如重度哮喘、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靶点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两者副作用的类型和发生频率。
司普奇拜单抗的常见副作用以轻中度为主,临床试验中最常报告的包括注射部位反应(如红肿、疼痛)、发热、头痛等,发生率约为 10%-20%。严重副作用较为罕见,偶见感染风险升高(如呼吸道感染),但因 IL-36 通路主要参与皮肤局部炎症调控,对全身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因此严重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加重的案例极少。此外,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血液系统或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安全性特征较为平稳。
美泊利珠单抗的副作用则与 IL-5 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抑制相关。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注射部位反应、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与司普奇拜单抗相近(约 15%-25%)。但需注意的是,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作用,长期使用可能轻微增加寄生虫感染风险(尤其是在热带地区),临床中需警惕相关症状(如腹痛、腹泻)。此外,有极少数报道显示其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虽发生率低于 0.1%,但需在用药后密切监测。
从严重副作用发生率来看,司普奇拜单抗在Ⅲ 期临床试验中,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比例约为 2.3%,而美泊利珠单抗约为 3.1%,两者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具体到不同人群,差异可能显现:例如,合并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患者,使用司普奇拜单抗时感染激活风险略低于美泊利珠单抗,因 IL-36 通路对全身免疫的影响更局限;而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美泊利珠单抗的过敏反应风险需重点关注。
此外,长期安全性数据显示,司普奇拜单抗使用超过 1 年时,副作用谱未出现明显变化;美泊利珠单抗长期使用(≥5 年)的研究则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长期受抑可能增加某些感染的易感性,但总体风险仍可控。
临床招募
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正开展国产IL-5药物针对哮喘患者的临床试验,现面向社会招募参与者。试验使用国产IL-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美泊利珠单抗同原理),成功入组者无需支付费用可获得全程用药及相关检查,减轻经济负担。若您有需求,可点击此处报名~
本文仅做参考,不提供任何诊疗意见,如想用药,请前往正规医院咨询。材料图片等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