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健康导读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但其发病机制复发,医学认为,银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共同作用形成,尚无根治之法。但随着医疗进展,对于银屑病的发病在不断深入。近日,两大中国专家团队为我们带来了关于银屑病致病与治疗的新方向。
孙良丹教授团队:
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
华北理工大学孙良丹教授团队发现一个叫IRF4的基因在银屑病患者皮肤中异常活跃(比健康人高很多)。
作为银屑病的易感基因,它以环境依赖的方式控制并调节与功能性免疫反应相关的各个方面。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01、银屑病小鼠皮损中IRF4表达增加
与健康小鼠皮肤相比,用咪喹莫特(IMQ)诱导后得了银屑病的小鼠皮损中IRF4表达显著增加。
02、IRF4基因缺陷的银屑病小鼠,病情减轻
与IMQ诱导的野生型(WT)小鼠相比,缺少IRF4基因的小鼠银屑病的严重程度降低。
03、IRF4基因缺陷的银屑病小鼠,IL-17A等细胞数量减少
与IMQ诱导的WT小鼠相比,缺少IRF4基因的小鼠皮损中,IL-17A+CD4+T细胞减少。
基于研究,专家团队得出结论:免疫细胞(CD4+T细胞)中IRF4的上调会导致其结合更多的EP300启动子引起RORγt转录增多从而生成更多的IL-17A,最后导致银屑病过度炎症。
简单理解:IRF4基因过度活跃 → 刺激免疫细胞 → 大量产生IL-17A → 皮肤发炎增生 → 出现银屑病皮损
随后,团队针对转录因子的反义寡核苷酸阻断IRF4治疗后,银屑病样炎症明显减轻。
目前疗法(如生物制剂)多针对IL-17A本身,而这项研究从更上游(IRF4基因)切入,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向思路。并且从上游切断减少IL-17A产生,或有望实现更持久的疗效。
刘亚乐/夏育民研究团队:
LCN2和TWEAK蛋白加重银屑病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病院刘亚乐/夏育民研究团队在免疫学领域顶级期刊中阐明“脂质运载蛋白2(LCN2)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TWEAK在银屑病中的协同作用机制。”
他们发现银屑病皮损中TWEAK、LCN2及Fn14的表达显著升高且具有相关性。当TWEAK与受体Fn14结合后,皮肤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共同促进表皮增殖、炎性细胞趋化及细胞因子释放。
此项研究中,通过分析银屑病皮损单细胞测序数据并进行多色荧光免疫组化验证了TWEAK、LCN2的主要细胞来源:
TWEAK主要源于角质形成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
LCN2主要源于角质形成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随后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及免疫共沉淀实验,首次揭示了LCN2与Fn14蛋白的结合能力。
LCN2调控巨噬细胞向M1型分化并促进TWEAK的表达和分泌,同时能够激活角质形成细胞中MAPK信号并促进TWEAK和Fn14的表达;而TWEAK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LCN2。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当LCN2与TWEAK一起作用时可增强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并显著放大MAPK通路活性。
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也解释了为什么银屑病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此发现,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中,团队去除了Lcn2基因,结果显示可降低皮损中Fn14的表达及血清中TWEAK的水平;而阻断Fn14基因后则能减弱TWEAK和LCN2对表皮增生的促进作用。均可达到缓解皮肤炎症的效果。
该研究提出“LCN2通过Fn14受体与TWEAK形成协同致病轴“,为银屑病的发病通路展现出了新的方向。
这两项研究都为银屑病的探究与攻克提供了新的见解,随着不断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药物涌现,给患者带来更加的治疗感受。
目前针对银屑病适应症,国内多个口服药TYK2抑制剂处于临床进展中,有想了解或参与的可以报名了解,入组后临床药物无需费用
添加下方工作人员微信,申请加入银屑病交流群:
本文仅做参考,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诊疗方案的推荐、推广或宣传,也不可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材料图片等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医师报皮肤健康
2.华北理工大学(医学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