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会加重胃癌患者的病情吗?

伊顿健康
2023-09-19
来源:伊顿健康

伊顿健康导读


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研究人员指出,90%左右的胃癌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但是,奇怪的是,全球大约5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但是感染者终身罹患胃癌的风险为1-5%。因此,这里就有一个非常大的疑问,那就是到底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哪些感染者患胃癌,哪些感染者不患胃癌!


胃癌感染受哪些因素影响


从目前已知的研究数据来看,造成胃癌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但是,这些因素很明显无法很好地解释这一情况。近些年来,有科学家开始从幽门螺杆菌入手,发现幽门螺杆菌的一些遗传变异明显增加了它与胃癌之间的关系。

图片


这些发现说明了,有些基因型的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危害更大,让这些幽门螺杆菌促进胃癌发生的能力更强一些。但可惜的是,之前的两个研究虽然发现了潜在的变异位点,但都没有系统数据的解释这些变异是如何让幽门螺杆菌毒性更大的。


近日,由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Steffen Backert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细胞·宿主和微生物》上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在分析了1043个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数据之后,发现幽门螺杆菌丝氨酸蛋白酶HtrA中一个碱基的替换,而这个替换会导致第171位氨基酸从丝氨酸变成亮氨酸(171S→L),这种变化与胃癌是否感染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发病机制上来看,幽门螺杆菌的171L变异会出现更加严重的胃上皮损伤,使得幽门螺杆菌更加容易钻进胃上皮的深部,注入毒素和促炎的能力更强,同时还会促进宿主胃上皮细胞的DNA双链断裂。


据了解,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与胃癌相关并开展功能验证的细菌变异。毫无疑问,这一发现对于胃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171L型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要尽快开展根治性治疗。


从幽门螺杆菌的导致胃癌的机制上来看,幽门螺杆菌有个IV型分泌系统(T4SS),通过这个“注射器”,它们能将癌蛋白毒性相关基因A(CagA)抗原注射到胃上皮细胞,引发一系列的胃部病变。


其实早在2017年,Backert团队就发现,幽门螺杆菌是无法从胃上皮细胞的顶端注射CagA,而需要穿过上皮细胞层,进入到靠近基底层的上皮细胞尾端,注射器T4SS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将毒性因子CagA注入上皮细胞。在这个治疗过程中,能够将黏连在一起的上皮细胞分开的丝氨酸蛋白酶HtrA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HtrA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作用


这一发现让Backert开始思考,这个存在于所有幽门螺杆菌中的HtrA,是否会通过遗传变异影响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释这个疑问,Backert对1043个幽门螺杆菌菌株(分别来自胃癌、胃炎、无症状感染者和溃疡等疾病患者)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将筛选到的3个与胃病密切相关的HtrA遗传变异,这里面就包括位于蛋白酶结构域的171S/L。考虑到蛋白酶结构域对HtrA功能的重要性,他们将171S/L作为研究重点。


通过比较171S型和171L型HtrA之后,研究人员发现,来自胃炎样本的171S型HtrA大多数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而来自胃癌患者样本的171L型HtrA则多为稳定三聚体,蛋白水解活性提高了3-5倍。不难看出,171L型HtrA分离胃上皮细胞的能力更强大。


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显示,在171L型HtrA的存在下,黏连胃上皮细胞的E-粘连蛋白裂解水平更高,毒性因子CagA的注射性也会更强。也就是说,在活性更高的171L型HtrA三聚体帮助下,上皮细胞分的更开,幽门螺杆菌更容易地潜入了胃的近基底层部位,并将CagA注入胃上皮细胞。


而且,从促炎角度来看,与171S型HtrA幽门螺杆菌相比,171L型HtrA幽门螺杆菌会增加促炎的NF-kB激活和促炎细胞因子IL-8的释放,会严重损害到基因组的完整性,并大量增加有害突变的频率,最终导致上皮细胞恶变引发胃癌。


胃癌临床用药招募:

目前有针对胃癌Met基因扩增、Met突变或7号染色体多倍体等的新药临床,有需要的话 可以下方二维码报名了解


图片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自由容器
相关药品
在线报名表
我已经阅读并同意 《隐私保护协议》
提交
自由容器